【爵士鼓研究室】小鼓調音解秘!如何找到與自己最Match的小鼓音色!
前言
許多鼓手朋友都會購買屬於自己的器材,無論是踏板、銅鈸、小鼓、甚至是套鼓,
但卻不知道怎麼保養或者是好好地發揮。
小鼓其響亮且具穿透力的音色常被使用於製造效果上。
它最大的特點是中高頻的音色讓音樂有前進感及動感,
以整套爵士鼓來說,小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小鼓的價位,足足可以買一套爵士鼓;
話說回來,空有寶劍卻不知道如何磨利它,也算是糟蹋了好東西。
今天除了基本調音步驟以外,最後還有個小訣竅,讓你能更輕易地找到屬於自己的音色!
基本調音
一、調音拉桿(Tension rod) 的認識
調鼓的順序依調音拉桿的數量不同而有分別。
小鼓通常有8或10個調音拉桿,有的小鼓的調音拉桿是奇數,
而Tom Tom通常有6或8個調音拉桿。
二、小鼓上皮(Top head或Batter side)
基本上皮調音的原則如下:
- 厚的鼓皮音階會比薄的鼓皮還低。
- 塗層鼓皮減少泛音的效果比沒有塗層的要好。
- 噴砂鼓皮(鼓皮上有黑點或砂點)也可以減少泛音
- 雙層鼓皮會比單層鼓皮產生更圓潤、柔和的音色,也可以抑制過多的泛音。
- 油面鼓皮能產生比標準的雙層鼓皮更圓潤、柔和的音色。
- 編織鼓皮能比標準鼓皮承受更多的打擊,但聲音就不像單層無塗層鼓皮要來的亮。
調音步驟:
- 用手指將調音拉桿穿過鼓框(Hoop)圓孔,仔細地旋入調音凸緣耳(Tuning lug)內。
將每個調音拉桿順時針轉至鼓皮開始有張力之咬合點即停止。 - 用鼓鎖鎖緊每一支調音拉桿至中等張力狀態(每次增加1/2圈微調各別漸進的調整),調好一個螺絲接著調對角螺絲。
- 用鼓鎖將每個調音拉桿半圈半圈地鎖緊至適當音高和彈性。
- 在調音時,建議以(圖一)順序來做調音。
三、小鼓下皮(Bottom head或Snare Head或Resonance side)
基本上下皮調音的原則如下:
- 緊的下皮,小鼓容易得到較大的震動
- 鬆的下皮,小鼓震動較小
調音步驟:
- 先將小鼓響弦放鬆,翻轉小鼓將鼓棒橫插入架空響弦,並將鼓棒架放鼓框。
- 依上鼓皮調音步驟做調音。
注意事項:
- 下鼓皮如果鎖太緊,響弦就沒有互相震盪,而發不出沙沙的聲音。
- 下鼓皮因為非打擊面,所以多數人會忽略換皮,而是當下鼓皮無彈性,就是更換之時。
- 下鼓皮(共振面)反映音高和音色,因此弱音材料勿黏貼於下鼓皮。
四、上下鼓皮音高(Pitch)的配合
上下鼓皮不同的厚薄組合各有不同聲音呈現:
- 上下皮音高一致:鼓的音色溫暖圓潤,泛音(Overtones)不受影響。
- 下皮比上皮音低:鼓的整體音高降低,聲音較深沉,泛音(Overtones)及延音(Sustain)增加。
- 下皮比上皮音高:有趣的是鼓的整體音高仍然降低,泛音(Overtones)及延音(Sustain)減少。
原因:Rob Varro(鼓手、教育家)解釋了這個原因。
當敲擊鼓面時,鼓內的空氣立即被壓縮,這引起了下皮的共振。
上皮在敲擊0.3秒內,即由於鼓棒的接觸而被靜音。所以實際上整個聲音都是下皮比上皮先發出的。
因此,如果下皮音高於上皮,你首先會聽到下皮的聲音,緊接著聽到上皮的聲音,造成音階下降的效果。
五、弱音的目的
- 去除不需要的明顯泛音
- 減弱聲音並減短延音
- 得到一個圓潤豐滿的音色
六、特殊調音方法
—
撰文者:張均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