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入門】所有剛接觸Paradiddle的新手們,你們都該知道這3個演奏訣竅!

『Paradiddle 該如何使用?』這是對於剛接觸到這個手法的鼓手們,最會容易產生的疑問。
所以下面我整理並分享出幾種自己常拿來練習或使用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1.取代Single Stroke Roll做出具有獨特律動的輕重音句子

我們在進行小鼓輕重音連擊時,通常最直覺就是右手、左手各一下交替的打擊方式(Single Stroke Roll),
這種方式若只維持在一固定打擊位置上作演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當我們需要移動打擊位置的時候,所能移動的路線或排列的聲響就容易受到侷限。
這時如果用了Paradiddle就可以跳出慣用手順的框架,產生看似平凡無奇,卻具有巧思的過門喔!

 

下列就舉兩個簡單例子:

 

使用single stroke roll來改變樂句的Accents

當我們想將重音移動出去做出聲音變化時,卻因局限於R L R L的打擊順序和由左至右的右慣用手鼓組擺設,反而在一拍四連音的第二和四下只能由相對於右手活動空間較少的左手去打擊,因此在稍微高速度下的打擊和不考慮繞臂的情況下,左手能夠移動的位置除了小鼓似乎只剩TOM1,如下圖:

但是當我們將Paradiddle運用進來之後,因為diddle所意謂的RR或LL就會改變我們原先規律的RLRL運棒順序,依照相同的重音位置套用Paradiddle後所得出的打擊順序如下:

這個句子為了重音節的排列,分別使用了「RLRR LRLL」和另外兩個變化型「RLLR LRRL」、「RRLR LLRL」的前半句和後半句,也因為了手法的排列而創造出所有的重音位全部變成由右手打擊,在鼓組上移動位置的空間更充裕。聲音的排列也更自由,右手可以打到原本RLRL的順序下打不到的拍子或位置,如下圖第二拍的第二點的就可以用右手去打原本只會出現在以右手為起始手順序的Single Stroke Roll 的第一和第三點的Floor Tom,而第三拍的第四點也能用右手打Tom2:

2. 分配左右手在不同的鼓組位置上組合出酷炫的patterns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第二種常見的Paradiddle用法,就是分配兩隻手在不同的位置並加上大小鼓重音組合成節奏,相關的節奏組合練習網路上已經有非常多資源可以參考,所以今天要講個比較有趣的部分,就是加入輕重音,讓你的paradiddle節奏聽起來不那麼的死板乏味。

首先我們先隨意設計一個運用Paradiddle在小鼓跟Hi-Hat組成的節奏,如下

在確定好節奏的排列和重音的位置之後,我們就先用頭拍都做重音的邏輯去設定,所以無論在Hi-Hat或小鼓上只要是每一拍的第一下都是重音,其餘的小鼓和HI-Hat都盡可能的放輕喔,如下圖:

完成以上的動作後,就能夠讓我們的節奏聽起來更有重點更有律動啦。
接下來就要進入有趣的部份啦~試著在Hi-Hat也加上一點輕重,就可以讓整個節奏的層次更豐富囉!

 

首先,我們還是要維持上面第二步的頭拍重音及小鼓的輕音(Ghost note),然後再右手連續兩下的RR的拍點上使用UP跟 Full的運棒方式來打RR連續兩下產生一輕一重的hi-hat,然後在每次的小鼓重音後面的hi-hat使用Down stroke打擊。如下圖:

把這些小細節仔細處理好之後,你的Paradiddle節奏聽起來就會很不一樣喔!快點試試吧!

3. 加入奇數拍點切斷原本對稱的反覆句型產生特別的循環

 

接下來,是我自己很喜歡的Paradiddle玩法,就是打破RLRR LRLL對稱式的句子循環。

我很喜歡在RLRR或LRLL頭或尾插入奇數單位拍點來打斷他的對稱鏡像循環,
加入1或3或5的single stroke就可以形成全右手起始或左手起始的5、7、9連音囉!下面舉一個4+1的5 over 4的例子

同樣的手法,亦可應用在一拍5連音的句子裡面

還可以在Paradiddle的另外三組變化型在「4」連音裡面就可以形成更多樣的輕重音變化喔!

以上,就是我經常將Paradiddle手法拿來應用的三種方法,你們學會了嗎?
趕快拿起鼓棒試試看你還能創造出什麼有趣的用法吧!

_

【 爵士鼓職人系列線上課程———你不會的,這裡都有 】

驚呆了!編鼓秘技就這樣直接傳授?https://lihi1.cc/cza8Z  ?
線性技巧與Grouping的操縱秘訣,節奏原來還能這樣顛覆嗎?https://lihi1.cc/x9UhX  ?
讓地表崩潰的超強雙踏密技,簡直太神了!https://lihi1.cc/2ghd9  ?
Hihats神技必學!你還沒發現自己左腳的特殊潛能嗎?https://lihi1.cc/OPTkx  ?
嚇到吃手手,從未揭露的Gospel與Shuffle技法都在這?https://lihi1.cc/ROaan  ?

_

撰文者:何新力 老師